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20世紀30年代創立了“體驗藝術”為核心的現實主義文藝創作流派,并進而形成了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他認為必須追求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追求舞臺上再現現實生活。他把戲劇的本質--規定情景詮釋得相當全面,包括了劇本的情節、劇本的事實、事件、時代、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生活環境,對劇本的理解、補充動作設計、演出、美術設計的布景、服裝、道具、照明、音響及其它要注意到的一切。“簡單講就是AC普希金的那句名言--“在假定情境中熱情的真實和情感的逼真。”(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rue situation in the warm and emotional truth)
在《永恒的瞬間》中,由唯一的演員(hobbys)在特定情景中進行的體驗與展現,讓觀眾感受到兵人(人物)所處的情景中,通過我對兵人“設身處地”的體驗,展現我對二戰的審美判斷,使兵人(hobbys,不是toys)與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湯姆漢克斯1比6人偶在諾曼底奧馬哈登陸場,其兵偶細節完全比美1比1影視真人秀
更加堅定我“一個人的游戲,一個人的戲劇”所帶來的《永恒的瞬間》的動力來自上個世紀傳統戲劇最偉大的變革者、超戲劇先鋒派的先驅,英國的戲劇家愛德華戛登克瑞格(Edwar Gordon Graig),他說:“導演是真正的舞臺演員。”他主張用木偶取代演員!他表述為:“只有一個演員--他擁有詩人的魂靈,他擔負起詩人真正忠實的詮釋者,這就是木偶”。克瑞格甚至強調:“對我們而言演員破壞了戲劇。我極感謝木偶取代了活生生的演員。”
導演謝衛列
我非常認可這一戲劇理論,因為阻礙我《永恒的瞬間》完成最糾結的就是:要不要一個人完成,要不要動用活生生的演員,要不要用Puppet(木偶)≈hobbys(兵人收藏)≠toy(玩具)來在規定情境中展現我熱情的真實和道具、服裝的逼真。兵人作為靈魂附體的忠實、濃縮成為舞臺的詮釋者載體,它們可以讓我絲毫不必分心在現實生活的銅臭與浮躁當中去與任何非導演的“演員”去妥協,我一個人的戲劇、一個人的劇本、一個人的動作設計、一個人的演出、一個人的道具、以及一個人要注意到的一切戲劇與生活元素(DNA)!這本身就是一個人的戰爭!
迄今海內外最大規模的兵人外景擺拍,占地3000平米,兵人800多個,飛機坦克等重裝備超過200件,全部為謝衛列個人收藏
其實“一個人的戰爭”是純粹的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藝術情境,它不需要單純的IT數字技術元素、不需要三維CAD輔助設計、更不需要PS!與PSP的鍵盤完全無關,傳統語境的“取舍”、“推敲”、“拿捏”又回歸成為正常的動詞(不是“虛擬”動詞),沒有“通關”的貪婪和麻木不仁的鍵盤“網球肘”,我追求的是完完全全、純純正正、真真實實的情境和忠誠的自我體驗。
閉塞的國人只知道上個世紀的卓別林,其實在那個時代的歐洲的巴斯特?凱頓(Buster Keaton)作為喜劇大師比美國的卓別林更受歡迎,甚至在前紅色蘇聯時代,凱頓的知名度比卓別林更勝一籌。
巴斯特?凱頓
他最突出的特點是綽號“冷面笑匠”,他被影評家稱為“石頭臉”--因為他在任何表演中臉上毫無表情(當然觀眾由此樂不可支)。我心中除了《永恒的瞬間》這樣的正劇之外,我還有一種“凱頓情結”,我希望在克瑞格的“超先鋒派”先驅理念中實現自我之上的本我升華,即用hobbys的無表情在假定情境中展現偶然性的喜劇元素。
全球首創的1比6舞臺,可以拍攝各種微縮室內劇情景。
當真人秀在假定情境中“真實”得一塌糊涂的時候,人與人原生態零和游戲讓靈魂痙攣!我情愿用兵人玩偶去詮釋本我的 *** ,而不去割裂真實的人與人的和睦--一個人“真人秀”的非功利性遠非“你死我活”的真人秀那樣“驚天動地”。《永恒的瞬間》的本源就是一個人的真人秀、一個人的戲劇--游戲人生就是人生游戲,不論是體驗、還是體現、虛擬程式……
Spielberg.Xie
1:6比例兵人(兵偶)文化背景 :
起源于1964年美國著名玩具商“孩之寶”(Ha *** ro)創始設計的兵人玩偶, 并在當年紐 *** 國際玩具展覽會上正式亮相!
兵人玩偶身高12寸(30厘米高),都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中的真實人物和武器裝備的實物1/6的比例縮小、精加工仿真制作而成,具有精細和逼真的特色;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在歐美日、臺港澳地區形成獨特的細分化文化創意產業!
兵人(兵偶)按比例可分為:1/24、1/18、1/6等三種基本類型,其中1/6成為收藏主流;而按歷史分類:美國南北戰爭、二戰、朝鮮戰爭、越戰、海灣伊拉克、阿富汗等;按文創產品劃分:流行版和珍藏版,其中珍藏版在仿真的基礎上更側重整體逼真感,尤其是注重考證歷史真實人物的還原,這是與芭比娃娃最大的區別!